《蒙娜丽莎》前的十秒钟

可辰 / 2025-04-25


最近我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:“社交媒体裹挟下的美学体验”,到底意味着什么?

首先,美术馆、博物馆是保存和展示人类作品的公共场所。那么一来要考虑的是公共性,所有人都能平等接触艺术资源(在某种程度上)。而对于大众来说(尤其是深度社交媒体用户),看展似乎变成一种”可见“的证据。我拍画、我拍画的附注、拍我和画的合影,那就是我来过、我细品名画、我与艺术亲密接触。观看行为被外化为一场为社交展示服务的表演;而“我”在这个过程中,变成了完成表演的媒介和工具。可是在这样的行为中,公众的审美意识,真的得到了提高吗?我说不上来。

与此同时,艺术关乎感知与沉思,美术馆本是让人慢下来的地方。当整体的观展节奏被打卡节奏取代,比如愈发拥挤和吵闹的环境,沉思空间迅速被压缩。想要看画的人刚想站定看一眼画,工作人员已经在耳边倒数:ten, nine, eight… 仿佛不是在看画,而是在赶场。可以理解,人流量太大,博物馆的人为了管理,这样做。但是这十秒钟,是不是也证明着美术馆也在配合成为“视觉消费”的场所。诚然,并非所有人都懂画或者有意识去学习相关知识,但是懂得拍摄和传播,一就会为画作带来一定的流量。换成现实数据,就是博物馆的门票。但这种考虑,是否可以说美术馆、博物馆为了迎合公众,而压缩了少部分人的需求呢?

第一次听工作人员倒数十秒钟,也是蛮荒谬的。但静心想想,如何平衡这两种看似矛盾的需求?我的答案是,没法平衡,除非人人真的爱艺术,人人不关心别人的看法(这并不是社交媒体带来的,只是社交媒体放大了人的欲望)。

画作与观众的影子

#体验

最后一次修改于 2025-04-25